目前,市场将芽麦大规模出现解读为利多玉米市场,其根本逻辑是芽麦增加,制粉麦相应减少,质好小麦价格存在上行动力,进而利多玉米。笔者认为,此种论断颇有些“掩耳盗铃”的嫌疑。
近期,从5月下旬至今,国内玉米期现两市完成了一波较为明显的反弹走势,尤其是期货盘面超过180点的反弹力度,着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现货市场的信心。恰逢此时,芽麦的大规模出现再度成为玉米市场的搅局者,上周陈麦价格的报复性反弹也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玉米市场现货价格。
【资料图】
伴随小麦产区的持续降雨结束,市场关于新季小麦产量的忧虑也在逐步消散,其对于麦价本身的支撑随之散去。本周各地小麦价格再度大幅回落,多数地区的跌幅基本抵消了上周的反弹高度。在新季小麦陆续上市的压力下,小麦价格再度回到起点,其对玉米市场的支撑力度也因此逐步弱化。从玉米市场本身的供需基本面以及外围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玉米市场或将呈现缺乏利多支撑、价格上行乏力的状态。
终端建库意愿不强有效流通粮源充足
不容否认,从整个年度来看,国内玉米市场自身的确存在一定的缺口,但考虑到有国内谷物(稻谷、小麦)以及国际谷物的补给,在年度结束之前,所谓的缺口能否显现目前仍无明确的定论。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作为玉米产业链消费能力最强的终端——饲料加工及养殖行业,春节过后就一直维持着随用随采的低库存策略。
从饲料加工消费角度来看,整体库存较上年同期降低15~25天不等,使得市场本身能够流通的粮源因此增加了1000万~1500万吨,叠加东北产区深加工企业多半均已完成了2~3个月的库存计划,其对现货市场的消费能力也比较有限。二者结合在一起,市场上所能够提供的流通粮源就要增长1500万~2000万吨。正因如此,玉米现货市场价格虽有上行表现,但相对于期货盘面的强势反弹而言,力度薄弱了许多。
需求终端持续亏损无力支撑“高价”玉米
目前市场总是保持着这样的理论:玉米价格从2900元/吨跌到了2600元/吨,已经够便宜了,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呢?终端企业已经给出了答案,目前玉米产业链的消费端(包括生猪养殖、肉蛋禽养殖、淀粉及酒精加工)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亏损。其中,生猪养殖及淀粉加工作为两大支柱产业,已经持续亏损半年有余,半年时间已经将猪价及淀粉价格重新做了定位。
在这种前提下,原料玉米真的“不贵”吗?整个玉米产业链的下游均处于亏损状态,那么,问题大概率就出在成本端。也就是说,在当前的玉米下游消费市场价格体系中,原料玉米价格仍然是偏高的,起码在当前这个疫情后的复苏时期是这样。
芽麦利多玉米市场:纯粹属于无稽之谈
目前,市场关于新季小麦尤其是芽麦大规模的出现,将其解读为利多玉米市场,其根本的逻辑就是芽麦增加,制粉麦相应减少,质好小麦价格存在上行动力,进而利多玉米。笔者认为,此种论断颇有些“掩耳盗铃”的嫌疑。其实,在芽麦出现之前,各方投研机构就已经对小麦新年度的替代量做出了较为大胆的预估,认定新季小麦在价格优势下饲用加工量将高达2500万~3000万吨。
芽麦的大规模出现,只不过提前将部分小麦划入了饲用替代领域,毕竟其1600~2000元/吨的价格,对饲料企业来说还是极具吸引力的。即便是部分地区有超标严重的小麦,对于玉米产业链来说,酒精加工企业,甚至燃料乙醇企业依然能够照单全收。这里的逻辑就是,芽麦的大规模出现,提前将新季小麦进行了划分(芽麦饲用、普麦制粉)。
至于芽麦大规模出现导致制粉麦年度内稀缺的理论更是无稽之谈。小麦作为国内三大谷物之一,年产量超过1.3亿吨,在没有政策性托市收购且无大规模饲用替代的前提下,年度结余大概在2500万~3000万吨。今年3月份麦市的暴跌,就是由于上一年的小麦市场在没有启动托市以及规模性饲用替代的背景下,年度大规模结余所致。
对于今年的小麦市场,虽然河南作为第一主产省,受天气影响不小,但同为制粉麦的主要产地,河北和山东两省小麦生长较为顺利,且从目前的天气来看,上述两省丰收概率较高,叠加上年度的结余,以及目前的市场价格尚不具备启动“托市”的条件,制粉小麦市场的供应依然没有问题。在河北、山东两大制粉麦主产省份尚未定产的前提下,就贸然给新季麦市做定论的确有些武断,芽麦问题对玉米形成的所谓“利多”效应更是无稽之谈。
总体来看,当前国内玉米市场仍然是缺乏明显利多因素支撑的局面,在流通粮源供应充足,替代品规模增长预期明显(小麦、未来拍卖的陈化稻谷以及进口谷物),下游消费端持续亏损、对玉米消费能力提供的动力极为有限等诸多因素影响下,玉米现货市场价格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上行难度不小,可以说是缺乏利多驱动,后继乏力。(原文刊登于2023年6月8日粮油市场报三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