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总工会等部门举办的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仪式现场,在流光溢彩的舞台上,大庆油田采油二厂第六作业区采油48队采油班长刘丽手捧奖杯,一身“石油红”十分醒目。
“采油工人并非如人们理解的那样拿着工具去采掘石油,而是通过管理抽油机等地面设备,记录分析设备运行数据,来判断地下生产状况。”刘丽19岁时成为采油工,今年49岁,已经成长为我国石油工业油气生产领域专家型人才,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央企业“百名杰出工匠”以及“中国质量工匠”等荣誉称号135项。从采油小队的巡井路走上“大国工匠”的领奖台,这一路刘丽走了整整30年。
经过60多年开采,大庆油田已经进入“后油藏、非常规”开发阶段,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很多领域都已进入“技术无人区”,新课题不断出现,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才能实现突破。“石油行业早已不再是靠出大力、流大汗就能换来滚滚油流的时代了。新时代石油工人要以知识和技术实现创新突破,用智慧换来原油稳产。”刘丽深刻认识到创新的重要作用。
【资料图】
“2002年6月,我负责全队50多口水井的洗井工作,每次上井,光工具就得带好几样,总重量约有15公斤,既不便于携带,操作也繁琐,我就想着能不能把它们进行组合,把撬杠、管钳、扳手和螺丝刀合为一体,没想到还真成功了。”刘丽说,她制作的组合工具仅有2.5公斤,既轻便又可随意切换,洗井工们纷纷“点赞”。体验到创新带来的喜悦,刘丽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更坚定了她要做名好工人的初心。
“我父亲也是一名石油工人,获得过很多荣誉,我是听着他讲铁人王进喜的故事长大的。从我参加工作起,他就一直叮嘱我要做一名好工人,向铁人王进喜等英模学习。”
采油一线工作艰苦,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刘丽从不“绕着走”,而是想尽办法,让工作干得更巧、更快、更好。不怕苦、爱钻研、善创新,是大家对刘丽的评价。
大庆油田进入聚驱开发阶段后,抽油机井光杆极易被腐蚀进而导致盘根盒漏油,严重时一天就得更换一次光杆密封圈。采油工一直用手抠的办法更换密封圈,费时费力,冬天更是遭罪。刘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次在使用口红时,看到转动底部,口红慢慢露出来,她得到启发,设计出“上下可调式盘根盒”,使户外更换密封圈的时间从40多分钟缩短为10分钟,密封圈的使用寿命从1个月延长到6个月,每口井日节电11千瓦时。
“哪里有生产难点,哪里就有创新空间。”对于创新,刘丽有一种执念,她努力做到小革新解决大问题、小技巧体现大智慧、小创意创造大效益,不断提升生产效率,为企业降本增效,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智慧力量。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刘丽共研发创新成果200余项,获得38项国家专利。她主导研发的“电泵井便携式清蜡设备”,结束了大庆油田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每口电泵井配一套防喷管的历史;“螺杆泵井多功能电缆护管”“螺杆泵井方卡子分体护罩”“减速箱可擦洗看窗”等成果在大庆油田批量推广使用,其中一些成果还填补了国内、国际技术的空白。
一花独放不是春。在技术革新的道路上,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刘丽想组建团队,带着大伙一起解难题、搞创新。2011年,在大庆油田的支持下,刘丽工作室成立了。工作室逐渐扩大为涵盖采油、集输等35个工种,拥有12个分会、531名成员的创新团队,集智创新、合力攻关的技术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通过工作室的发展壮大,刘丽切实感受到创新正在成为企业实实在在的追求,日益激发出更多的动力活力。
在刘丽工作室的带动下,大庆油田采油二厂的创新创效成果数量由过去每年100多项增加到每年300多项,全厂参与创新创效的人数由原来的500人左右增加至2000多人。截至目前,刘丽工作室累计研发技术革新成果上千项,获国家专利174项,推广成果5000余件,创效1.2亿元。
刘丽一直保持着石油工人朴实无华的本色,对工作不敢有丝毫懈怠。“作为新时代的石油工人,我要继续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刘丽说,她还要不断追求创新、继续奋斗,为建设百年油田贡献更多力量。 (经济日报记者 吴 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