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固原市原州区清水河畔,田块首尾衔接,整齐排列,人们翻耕施肥,一派春忙景象。在原州区三营镇高标准黄芪种苗示范基地,妇女们挖沟、点种、覆土,配合着种植中药材。
“今年第一次试种52种中药材,其中道地中药材14种,外地引进38种。”基地负责人杨全胜介绍,在培育黄芪苗的基础上,扩大育种范围,从中筛选适合当地种植的中药材进行扩育,丰富中药材育苗种类。
(相关资料图)
基地面积1600亩,是宁夏最大的黄芪种苗基地,以养分含量高、透气性能好的沙壤土见长。“现已形成质量可控的育苗技术,年产种苗400吨,除了区内移栽,还向周边市县提供。”杨全胜说。
三营镇有着中药材育苗独特优势,优质土壤、冷凉气候、充沛的雨水,都有利于根茎类药材生长,生产的种苗条形长、病斑少、大小均匀,品质优质,深受药农和种植大户青睐。
“种苗亩均产值1.7万元,除去成本7000元,净收入1万元。按照育1亩移栽10亩计算,亩均利润可达1800元。”固原市中药材产业协会秘书长王玉富细算种药材的收入账。
悠久种植历史和产业基础,形成了六盘山地区独具特色的道地药材,特别是当地所产的黄芪、党参、黄芩、红花、板蓝根、柴胡、秦艽、苦杏仁、盘贝、重楼(七叶一枝花)等10味药材享誉全国药市,被称为“固十味”。
“盘贝、重楼两种中药材,更是六盘山道地中药材中珍品。”王玉富从事中药材研究几十年,是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活字典”,亲历并见证当地中药材产业兴起和发展历程。
六盘山地区气候多样、生态良好,自然分布西北、华北和青藏高原三个区系药用植物90科618种,被誉为“天然药库”,特有的地域、土壤、气候特点成为中药材高质量生长的温床。
多年来,固原市立足资源禀赋,持之以恒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不断提高种植规模和加工能力与质量,形成培育种植道地药材品种、中药材深加工、成药制造等一体化的中药材产业链。
“坚持从培育优质种子和种苗入手,建设规范化的种子、种苗基地18个;筹建宁夏六盘山种子种苗工程技术中心,从源头提高产品质量,不断延长种植业产业链,持续打响六盘山道地中药材品牌。”固原市科学技术局负责人张永奎介绍。
目前,固原市中药材种植面积23万亩,相关从业人员2万多人。原州区三营镇发挥种苗货源优势,打造千亩种苗基地,当地农村妇女参与中药材种苗采收,实现增收致富。三营镇鸦儿沟村村民马听花在基地务工5年,从种植到收获,年收入2万多元。13家中药材加工企业年加工各类药材1.5万吨,产值6.5亿元,解决就业人员2300人。
作为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宁夏明德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年加工中药材3000吨,产值1.9亿元。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经营模式,以订单种植、保底价收购,带动种植中药材近10万亩。
“这几年累计带动当地种植户4000多户,为药农免费发放不同品种的中药材种子8000多公斤、种苗150万株,收购六盘山道地中药材6000多吨,支付农户药材收购款2亿多元,年生产不同品种规格的中药饮片1223种。”宁夏明德中药饮片有限公司负责人姜文德以身作则,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如今,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全产业链生产总值达到26亿元。今年,固原市在宁夏中药材数字化技术信息服务平台上,建成中药材质量追溯、中药材营销信息网络,开展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栽培、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以及产地加工等溯源。药材、药品、药市、药膳、药养齐头并进,在中药配方颗粒、生物制药、药膳保健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中药材产业富民增收效能更足。
关键词: